• 个人中心
  • 政务微信
  • 政务微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风雨同舟济 丹榕共天明——丹寨驰援榕江抢险救灾工作纪实
字号:


六月的暴雨,如一把锋利的刻刀,将榕江的平静彻底划破。浑浊的洪水汹涌而来,裹挟着泥沙与杂物,肆意冲击着这座因“村超”而出圈的小城。当洪水退去,榕江街头成了一幅被粗暴揉皱的画卷,满是淤泥的街道、堆积如山的垃圾,诉说着刚刚经历的那场浩劫。






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299名来自丹寨的救援人员,如破晓时分最明亮的晨星,带着希望与力量。他们脚步坚定,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仿佛在向这座受伤的城市宣告:榕江,别怕,丹寨来了!





站在熟悉无比的街道上,潘国先眼中满是悲伤。曾经,“村超”的热闹繁华让这里充满生机,如今却只剩下一片狼藉。作为土生土长的榕江人,他对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此刻,他化身为“活地图”,不顾道路的泥泞与危险,在大街小巷中穿梭。每一处街道的走向、每一个建筑物的位置,都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他及时、准确地为一线驰援指挥部提供信息,用对榕江的“熟悉”与洪水留下的创伤展开较量。






深夜的榕江,万籁俱寂。石登京带领的救援车队打破了这份寂静,铲车、装载车、清运车、洒水车,18辆大型机械的轰鸣声在街道上回荡。设备故障,修!轮胎爆胎,补!连日来,机器不停运转,队员轮班作业,争分夺秒地投入到救援工作中。当那枚生锈的铁钉穿透胶鞋,石登京甚至没听见金属与血肉“较量”的轻响,只有脚掌突然炸开的刺痛与额头豆粒般的汗珠,混杂着污泥的血水,在榕江刻下了他与灾难 “鏖战” 的印记。打了一针破伤风,他便毅然转身,再次投入到轰鸣的机械声中。








吴景明带领的清淤小队,在满是淤泥的街道上艰难前行。厚厚的淤泥如同沉重的枷锁,每走一步都要耗费巨大的力气。堵塞的管道更是给清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吴景明凭借多年城市管理的经验,科学指挥洒水车和机动泵,让它们发挥出最大的功效。面对机械故障和恶劣的环境,他和队员们没有丝毫退缩,咬紧牙关,日夜奋战。他们一铲一铲地清理着淤泥,一点一点地疏通着管道,仿佛在精心修复着榕江破碎的容颜。




向世江,这位年轻的退伍老兵,始终冲锋在最急难险重的地方。他身上既有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又有军人的果敢与坚毅,还有共产党员的赤诚与担当。在救援现场,他带领小分队勇挑重担,面对困难毫不畏惧。








第三批赶到榕江的潘登勇,看着前两批队员疲惫的身影,心中满是愧疚。“我来晚了,多给我安排任务!”他主动请缨,语气中充满了急切。从那时起,他和其他“迟到”的队员,主动申请夜间作业。在“电筒突击队”的微光里,他的身影忙碌而坚定,汗水湿透了衣衫,却浇不灭心中的热情。潘登勇用汗水和努力,试图填补着“来晚”的遗憾。




在临时医疗点,陈昌倩和潘忠荩的白大褂,早已被汗水浸透,她们是299名驰援队员中仅有的两名女性。榕江闷热的天气,加上高强度的救援工作,中暑、划伤、扎伤的伤员源源不断。每天,她们都要处理近50名伤者,仅破伤风针就打了近30支。尖锐的废渣如同潜伏的敌人,时刻威胁着救援队员的安全。但她们用女性特有的温柔与坚韧,细心地处理伤口、安抚情绪,筑起了守护生命的坚固防线。




身为党员的潘建航,从抵达榕江的那一刻起,便以“排头兵”的姿态,挺立在清淤除障的最前沿。他身后,二十多名公安干警、辅警组成的救援队伍,追随他的脚步,朝着最重、最险的任务冲锋。意外发生的瞬间,铁钉无情扎进脚掌钻心的疼痛,让他脸色煞白。“这点伤不碍事,大家继续!”一针破伤风,简单的包扎,他便拖着受伤的腿,毅然回到 “指挥岗位”,一瘸一拐的步伐,却踏出了铿锵的节奏。



夜幕如墨,悄然笼罩榕江。潘建航和队员们并未停歇,他们将职业的敏锐与担当融入夜色。在清淤、排涝的间隙,化身为守护城市的卫士,穿梭在网格区内,开展巡逻、疏导交通、排查隐患。他们的身影,在昏暗的路灯下被拉长又缩短,却始终坚毅挺拔,那一抹藏蓝,用无畏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诠释着人民警察的使命与担当。








无数个像潘国先、潘建航、陈昌倩这样的身影,在榕江的街头巷尾交织成网。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单位,有着不同的身份,却都在洪水退去的榕江大地上,用双手托起新生的希望。






据不完全统计,自6月25日以来,丹寨驰援榕江救援突击队已投入人员1900余人次,机械设备30余台,完成5个200户以上小区、20余条街道淤泥清理和清运垃圾6000余吨。3000多双手套磨出了窟窿,400多双水鞋扎破了洞,300多把铲子锄头、九台抽水机相继罢了工,14条轮胎先后爆胎反复缝补,两台消防车轮胎,已被碎石划出道道深痕。




这些数字背后,是沾满泥浆的胶鞋踏出的丈量,是磨破的手套里攥紧的担当,是两座城血脉相连的深情见证,更是丹寨人民在自身受灾的艰难情况下,向榕江伸出的有力援手。




丹寨与榕江,两座同经风雨的小城,用彼此的温暖与坚守,让希望的曙光穿透阴霾。那些浸透泥浆的衣服、布满血丝的眼睛、磨破结痂的手掌,都是无声的誓言。

在这场与时间和灾难的赛跑中,丹寨用风雨同舟的责任与担当,在榕江大地上,种下共克时艰的温暖,长出破土重生的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