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本次活动亮点之一的非遗研学大课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和游客纷至沓来,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感受民族文化的深厚魅力。
在丹寨万达小镇的古法造纸工坊,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生们在造纸师傅的指导下,手持纸框浸入纸浆池,一捞一摇,纸浆便均匀地附着在纸框上。随后,学生们巧妙地运用花瓣和叶子,在纸浆上精心构图。一幅幅独特的花草纸作品完成后,学生们纷纷进行展示,并拍照记录。
上海研学生胡月说:“我捞纸浆回来,把花瓣和叶子铺在纸浆上,很漂亮,感觉十分有意义,我要把它带回家,和我的好朋友分享古法造纸这门技艺。”
上海研学生张晓鸣说:“我用花草在上面做一些图案,最后铺一层纸浆,花草纸就做完了,我对我的作品非常满意,很开心。”
与此同时,小镇的银饰工坊内也迎来了旅游高峰。在银饰锻造体验区,游客们一边听传承人讲解银饰雕刻要领,一边挑选自己喜爱的图案,用铅笔在银片上勾勒轮廓,细心裁剪、修边、捶打,很快一件件精美的银饰便逐渐成型。
山东游客周林说:“我做的是一朵梅花,上面有只小鸟,我把这个银饰做好之后,串成项链带回家送给妈妈。”
除造纸和银饰外,苗族蜡染、鸟笼制作等传统手工艺同样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在鸟笼工坊里,学生们围坐一起,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仔细修剪竹条、调节弯度,再将竹条精准嵌入笼孔。大家根据自己喜好,在方形的鸟笼上做足文章,或弯或直,或宽或窄,沉浸在手工编织技艺的乐趣中。
“把竹条插进小孔中,再将剩余的部分剪掉,做这个鸟笼可以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锻炼我们的耐心。”上海研学生张乔说。
上海研学生何田甜说:“做六面的小鸟笼,感觉工作量有点大,这是我亲手做的,所以我很喜欢,我打算带回家,放在家里当做一个装饰品。”
据了解,“非遗研学大课堂”遍布在丹寨万达小镇街区,以蜡染小院、造纸小院、鸟笼小院为载体,开设非遗传习课堂。依托当地民族文化,开展苗族蜡染、古法造纸、鸟笼制作、银饰锻造等非遗研学体验,将长期为市民和游客开放体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