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中,丹寨县将乡风文明纳入乡村振兴总要求,以党建引领、网格治理、文化赋能载体织密“文明网”,推动城乡环境改善、产业发展与治理升级,绘就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新图景。
织细组织结构网,筑牢基层党建“主阵地”。通过“党组织+网格员+联户长”模式强化组织网格,建立“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47名县领导包保122个村(居),全面优化乡、村、组三级党组织建设,构建形成党建引领、覆盖全面的基层组织网;组建82个“寨管委”,村务管理从“村官治理”向“村民自治”转变。现有“一中心”130个、“一张网”550个、“十联户”管理主体3860个,基层党建主阵地得以夯实。
织牢产业发展网,奏响增收富农“和谐曲”。整合政策、人才、产业资源,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订单种植、订单收购,通过“3+1”机制解决技术与销售难题,打造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尝试“赊销代养、反租倒包、一元股东”新路,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茶叶、吊瓜、蓝莓等特色主导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现成立合作社164个,种植茶叶12.19万亩、蓝莓3.54万亩、中药材10.18万亩;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119个、20万元以上的比重达50%、50万元以上的比重达11%。发展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种植茶叶12.19万亩、蓝莓3.54万亩,11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带动500余人就业,产业融合富民兴村。
织密基层治理网,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开展送戏下乡、“十创十评”等活动,构建“党建+网格+群众”共治体系,文化赋能乡风文明。成立122个红白理事会、94个合约食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成立矛盾调解组、司法普及组等服务队,选派“一村一法律顾问”,完善法治广场、长廊、院坝等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现有村级红白事理事会122个、合约食堂94个,“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和党员管理标准网格550个,配备网格长550名;法律顾问48人,法治文化阵地140个。深化产文融合,挖掘传统农耕文化、非遗资源,丰富精神生活并转化为产业动能,积极打造“非遗+旅游”“农耕体验+研学”新业态,实现“富脑袋”与“富口袋”双赢。
环境整洁、文化生活丰富,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内生动力被激发,实现从“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丹寨城乡大地,正呈现和谐美丽新气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