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中心
  • 政务微信
  • 政务微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丹寨 > 文化旅游
中国锦鸡文化之乡——麻鸟
字号:

 

麻鸟村位于排调镇东南部,距州府凯里125公里,距县城78公里,距镇政府35公里。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164户727人,其中少数民族727人。由于大山的阻隔,坐车从公路上走,还必须经过雅灰乡政府驻地雅灰村再走九公里的才能到达。麻鸟村地处珠江水系,都柳江上游源头排调河两岸,山高谷深,山峦叠嶂,闻名遐迩的锦鸡舞就发源于这里,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亚族群。

麻鸟村是<锦鸡舞>的发源地。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支苗族的祖先住在东方大平原上,后来迁到一个叫“展坳对社”的沙滩边居住,又因洪灾,才沿江而上,来到这里。苗族有《洪水滔天》人类只剩下葫芦兄妹,后兄妹结婚繁衍人类的传说。祖先们来到这里,没有田耕种,他们一边开田,一边打猎充饥度日。锦鸡帮助他们获得了小米种,小米助他们度过饥荒,锦鸡也就成了他们的命运吉星。于是,他们模仿锦鸡的模样打扮自己,又模仿锦鸡的求偶步态跳舞,这就是<锦鸡舞>的最初起源。

麻鸟村还是出了名的“芦笙村”。在跳锦鸡舞的时候,都要用芦笙进行伴奏。表演时,男性吹奏芦笙于前领舞,女性排成一字长蛇队跟在后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此时,妇女头上的银饰锦鸡跃跃欲飞,银角冠一点一摇,腿边花带一飘一闪,百褶裙脚边的洁白羽毛银浪翻飞,貌若锦鸡亮翅,翩翩漫舞,酷似古籍记载的鹨鹆舞,民间称之为“锦鸡舞”。以芦笙伴奏的音乐轻快流畅、优美动听、曲调丰富,共有乐曲100多首。1958年,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的何云、简其华、张淑珍编著出版的《苗族芦笙》一书就收录了丹寨县排调镇麻鸟村芦笙手吹奏的锦鸡舞乐曲,誉麻鸟为“芦笙音乐之乡”。

近年来,以麻鸟为代表的锦鸡舞,经过县文化艺术团的编演,不负众望,一次次冲出山寨,奔向全国,走出国门,为丹寨,为黔东南,乃至为贵州,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2006年,锦鸡舞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锦鸡舞又摘取了“多彩贵州”“金黔奖”。麻鸟,也因此被贵州省列为民族文化重点保护的少数民族村寨之一,被誉为“中国锦鸡文化之乡”的称号。

麻鸟村,有天下第一锦鸡舞的民族芦笙文化之乡的美称。这里古树参天、梯田层层、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民族风情古朴淳浓、典雅独特,是一个保护完好的自然生态民族旅游村寨。有享誉国内外的“锦鸡舞”;有红豆杉、水杉、榉木等国家级珍希保护树种;有独具一格的古老苗族民间“干栏”式住宅吊脚楼;有五彩斑斓、工艺精湛和艳丽多彩的传统织锦、编带、刺绣、蜡染等民族服饰;有做工精细、美观适用的竹饭包;有优美的银饰……等等。在麻鸟村,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在女盛装中,银饰是必不可少的饰物。传统民族节日“三月三”、“六月六”吃牯藏、跳铜鼓、踩芦笙都享有盛名,均不同形式地记录着苗族历史遗迹,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朋友前来观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