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中心
  • 政务微信
  • 政务微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丹寨 > 文化旅游
丹寨县金汞矿工业遗址博览园简介
字号:

丹寨汞矿工业遗址位于丹寨县城东南部13公里处。北起丹寨县扬武乡五一村,南止三都县交梨乡高戎村,南北长约36公里,东西宽5公里,占地面积约180平方公里。全矿近百个矿洞,主坑道有2层,总长8公里,分坑道有30多层,长达100余公里。

丹寨汞矿是贵州省著名汞矿,是中国四大汞工业基地之一。区内晚清、民国风格建筑、苏式风格建筑、近现代工业建筑保存完好,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汞矿开采历史的重要佐证。

丹寨汞矿,位于龙泉镇高排村东南侧的“慷许”山弯河谷,据《八寨县志稿》记载,自汉代燧石原始开采朱砂唐玄宗年间始建羊角灶练汞朝廷始课税清乾隆二年(1737),开始在汞矿官办水银厂清乾隆十五年(1751),都匀府设“五加河水银厂”清道光二十八年(1849),朝廷对“五加河水银厂”课税变价银200两;清同治十二年(1874)年,复开办大发洞水银厂,始引入炸药爆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张之洞引英法资本,与贵州路矿局合股开采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上海盐道陈明远承办贵州矿务局,开采八寨(丹寨)县汞矿,建立英法水银公司民国1921年八寨(丹寨)汞矿直属中央国民政府;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中央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和贵州省政府矿务局直管三合(三都)、八寨(丹寨)两县汞矿,开设“三八厂”;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设汞业管理处,大规模开采;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汞业管理处撤离,交由贵州省政府管理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5月,建立国营丹寨水银厂(对外称125”厂),部分房屋仿苏式风格。1956年,国家聘请苏联专家库克林、杜尔钦斯基来到丹寨汞矿作顾问。随着我国现代工业技术发展,丹寨汞矿在生产、建设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为鼎盛时期,各类技术人员达到九千多人,加上家属,达一万五千多人,矿区面积扩展至三都县。汞产品远销亚、欧、美等国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进入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矿源枯竭,开始出现亏损。1990年转产建成“丹寨金汞矿”,因生产成本过高,1991年停产。

现存建筑物主要有大发厂、宏发厂、四相厂等七个采掘区;动力车间、机修车间、高排车间、交梨分厂等五个车间厂房;厂部办公楼、专家楼、职工宿舍、医院、电影院、银行、供销社、商店、子弟学校、幼儿园、粮食仓库等大量建筑设施,建筑群体规模庞大,整体保护较好,社会影响深远。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汞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珍贵的实物史料。2015年5月28日,国营丹寨水银厂旧址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门票:免费

联系单位:丹寨旅游服务中心

电话:0855-3617212

地址:丹寨县龙泉镇高排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