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中心
  • 政务微信
  • 政务微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公开 >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3个丹寨人登上北京晚报!今天,听他们讲讲这3年发生了啥
字号:


导读


从“游丹寨就是扶贫”到“度假到丹寨”,这期间,他们有很多话想跟你说。


来源:北京晚报


大家都知道万达的“有心扶贫”,

让丹寨在短短几年间,

就蜕变为全国知名的度假胜地,

那么到底是怎么个“有心扶贫”法呢?

你看,他们有话说——


专项扶贫基金:珍视来之不易的工作


“我家里有两小孩和我母亲,在外面打工都不敢多花钱,收入的一半会寄回家存起来,当时只能算勉强维持生活。”


在丹寨县杨武镇干改村,13年被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潘世才回忆,之前和妻子一直在外务工,离家远收入也微薄。



而万达集团专项扶贫基金的介入,给村里开放了一些公益性岗位,通过劳动,贫困户不出村就能获得收入。


这是万达在丹寨捐资5亿元设立的丹寨扶贫产业基金,兜底帮扶特殊困难人群,帮助贫困农户发展产业,解决贫困户公益岗位就业。在干改村,享受这些公益性岗位的有30位村民,每位贫困户每年通过务工能获得6000元到8000元不等的收入。



潘世才就是其中之一,他回村后担任了村安监员,对于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潘世才显得十分珍视。检查村里的电路、房屋、农业设施存在的安全问题,并进行维修,他认真负责,还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生活越来越好了,潘世才并没有放弃努力。


丹寨万达小镇:绘就美好生活的平台


“姑娘家如果不会做蜡染就很难嫁得出去。”


46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传承人杨而报浪来自丹寨县扬武镇争光村,和许多在村寨中长大的苗族女人一样,杨而报浪从小就接触蜡染技艺。



家乡就业少,为了改善生活,杨而报浪在广东打工10年,又在浙江待了7年。杨而报浪挖过泥、拉过砖、捡过垃圾,为了生活什么苦都能吃。


直到丹寨万达小镇开业,从小有着蜡染手艺的杨而报浪看到了机会,从他乡回到故乡,在“家门口”开了一间属于自己的蜡染体验馆。

凭借丹寨万达小镇逐年上涨的客流,小店生意日渐红火。铜刀作笔,蜂蜡为墨,在没有任何草稿的情况下,绘出精美的图案,杨而报浪通过独具匠心的纯手工制作,让蜡染这门苗族的传统手艺,获得了更多人的了解和喜爱。
“现在丹寨万达小镇的游客越来越多,蜡染产品的市场也打开了。我们的产品有服装、被子、鞋子、抱枕等很多,很受欢迎,不光是游客喜欢,深圳、北京、泰国、法国都有我们的客户。”杨而报浪的事业越做越大,她的蜡染店开到了第三家,还开办了一个加工厂。

杨而报浪用自己双手开启了蜡染事业,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还将许多苗族同胞带领起来,实现了脱贫致富。“我们在乡下办了合作社,像我这样的蜡染妈妈已经有五六十个,每个蜡染妈妈一年收入有一两万元左右。” 杨而报浪说。



布匹上古朴的花纹或细腻或奔放,带着独特而浓厚的民族风,杨而报浪用自己的双手,将苗族的历史和文化,融入蜡染的“留白”中,也将未来的美好生活,绘进那一抹蓝靛色。

万达职业技术学校:圆梦大学,回报家乡


“把自己当成一个男孩,为家里做更多的事。”

这是吴治敏从小的坚持,奶奶已入耄耋之年,母亲常年抱病,还有一个正在读书的弟弟,家里的经济来源仅有父亲一人。当她还是高中生时,便已经穿梭在一个又一个店里打零工。

在结束了自己高中时代后,准备迈向人生新旅程。但她不想看到父亲为供自己读书而加倍辛苦,也不想远离家庭,以致家人缺少陪伴。

“弟弟还小,读书也不在本城,家里不能没人照顾。对于我而言,没有什么比家庭更重要。”



万达职业技术学院给了吴治敏一个完成学业的机会。离家近、专业好、减免部分学费,2017年9月,万达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开学,吴治敏成为了会计专业的一名学生。


减免之外的学费,她几乎可以用兼职而来的薪水覆盖。大学期间,吴治敏基本没有向家人伸手要过钱。


接受了系统的高等教育后,大学的最后一年,吴治敏在丹寨万达小镇内的酒店实习,并顺利转正为一名酒店前台。毕业后,她正式成为丹寨万达小镇的员工。吴治敏收获的不仅仅是薪酬,她的视野也被打开。


吴治敏坦言,如果没有学校,她一定会放弃读书,人生航向也会全然不同。


2017年,万达集团在丹寨总捐资3亿元建设的万达职业技术学院,下设护理、会计和旅游管理三个专业,共接受405名在校生。其中,50%的优秀毕业生可直接被万达录用就业。三年来,万达为千百个吴治敏这样的丹寨少年完成了大学梦。



吴治敏还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希望以后的孩子们,有机会到外面闯一闯,只有看过了更多、积累了更多,才能更好地建设家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